若不是我記錯的話,在台北有人對我說,「某某靈恩派的領導人在書裡說,『我對《聖經》最重要的發現是〈賽56:7〉「……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」,原來上帝的殿是萬民禱告的殿,不是講道的殿!』啊,他發現了!所以今天教會之所以冷淡,是因為太注重講道而忽略禱告;所以他們改頭換面,以禱告為教會生活的中心,而把聽道放在大門之外。你看,所有注重禱告的教會都復興起來了!」乍聽之下,好像有所見地、有所創思;但我冷靜思考神話語的總原則,慎思明辨之後,我感到這是完全錯誤的解釋!
〈賽56:6-7〉「還有那些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,要事奉祂,要愛耶和華的名,要作祂的僕人,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,又持守祂(原文作我)約的人,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,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,在我壇上必蒙悅納,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。」「……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。」這話並不是反對教會講道,或教導「教會不可作為講道的地方,只能是禱告的地方」,不是這意思;真正的重點,就是要猶太人打破他們民族性的狹窄:耶和華的殿不是單單猶太人的地方,乃是萬民都要蒙上帝悅納,萬民向上帝禱告的殿。
向上長的葉子有多茂盛,向下扎的根就有多健壯,所以春風吹又生;所以,永不退卻、永不妥協的心是極為重要的。馬丁·路德(Martin Luther, 1483-1546)在羅馬天主教的嚴重威脅下,他說,「Here here I stand on the Word of God, except what I have written opposing the Word of God and my conscious, I will never withdraw,這是我的立場,我站在上帝的道之上,我絕對不收回我所寫的,除非那些是違背神的道與我的良心的。」歸正神學傳統是很強調思想功用的;其中的路德神學是很強調良心功用的,因為路德從「良心」奠定了他事奉的重要因素:「除非違背《聖經》和我的良心,我是不會收回的。」這是很重要的話!〈Here Here I Stand On The Word Of God 我今站在主的言語上〉你唱過這首歌嗎?「我今站在主的言語上,雖世界過去或滅亡,主的言語永遠必長存,我今站在主的言語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