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承上則)接下去,亞伯拉罕再一次得勝難關而成為我們的榜樣。羅得這樣對他不好,他不記念;當天使來對他說,「上帝要消滅所多瑪」的時候,亞伯拉罕怎樣反應呢?「該死!羅得到那地方,應該死!」不,亞伯拉罕為他禱告。當人對他說,「你的姪兒羅得,在四王五王爭戰中,他在戰敗的一方,而被擄去了。」亞伯拉罕聽了以後,他沒有落井下石、沒有幸災樂禍、沒有拍案叫絕;亞伯拉罕卻說,「我的壯丁啊,預備好,我要出去打仗。」一個老人家還可以打仗嗎?
你看啊,當羅得的僕人跟亞伯拉罕的僕人相爭的時候,他說:「你我不可相爭。」但是當羅得被擄去,亞伯拉罕無論如何一定要出去打仗,你看到嗎?(參 創13:8, 14:14)他絕對不是懦夫,也絕對不是因為自知之明,老了怕敗,要顧面子所以不打仗,不是的!他知道,「當戰時,不讓;當讓時,不戰。」今天我們靈性失敗的是什麼?應當爭的,讓;應當讓的,爭。應當愛的,恨;應當恨的,愛。應當急的,慢;應當慢慢忍耐的,我們急;結果我們完全失敗,一塌糊塗,這是很可憐的靈性。(待續)